欢迎来到本网站

“一带一路”与国际金融法

首页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与国际金融法

本文系我会2015年度研究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经贸法律问题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漆彤教授。本网将分上中下三大块,九篇文章进行解读。本章为中篇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问题之二、国际金融法


上篇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法解读

一、“一带一路”倡议: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二、“一带一路”倡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中篇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问题

一、国际投资法

二、国际金融法

三、国际贸易法

四、国际税法

五、国际经贸争端解决机制


下篇 结论与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促进国际法治良性发展

二、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努力实现法治中国梦

--------------------------------------------------------------------------------------------------

中篇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若要顺利实施,不能停留在设想和原则层面,而是应当将诚信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国际经贸规则中,在现行的多边、区域和双边的国际法框架下,融入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以更好的为中国深度参与世界经济保驾护航。以下选取投资、金融、贸易、税收以及争端解决等五大方面的若干重要法律问题进行阐述。



二、国际金融法若干前沿问题

(一)完善一带一路区域投融资支持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向着更均衡、更合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频发,对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危害极大,国际金融秩序逐渐进入大挑战、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新阶段。

我国是既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也是积极的创新者,正在通过IMFG20等渠道,以及通过设立亚投行等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同时,将更多的议题和主张体现到国际金融治理领域中去,作为现有国际秩序变革的建设性推动力量,通过主导多边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领域治理。

金融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引擎,起着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投资效果的重要作用,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性支撑。不管是“丝绸之路”古道上中外古币的发现,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海底打捞上来东西方铜币,都印证了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贸易与金融就是共生共伴,丝绸之路孕育和催生金融支持。

201310月,中国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旨在有效增加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包括中、俄、英、法四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不仅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全球多边的区域性投融资平台,而且有助于促进国际货币金融规则的重构以及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方向发展。随着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 BRICS)、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与运行,“一带一路”的亚洲投融资支持体系已初步形成,将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环境的改善并逐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同以往的亚洲金融合作,是广义范畴的区域金融合作,是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货币金融领域合作。除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成立,以丝路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对外开发性金融合作启动以外,我国的商业金融业务合作也应随之跟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6月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设立了55家一级分支机构,并开始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的投融资建设;同期的64个“一带一路”国家中,共有21个国家的55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7家子行、17家分行以及41家代表处。

《愿景与行动》指出,金融合作将遵循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原因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同时表示“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有鉴于此,中国在投融资合作中应谨慎处理好经济援助、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关系。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成立预示开发性金融成为沿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先锋,是不同于政策性和商业金融的第三种金融形式,是不需要援助和补贴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的金融形式。因此,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时,应当充分考虑能否实现开发性金融的预期功能。对于商业金融机构,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及时反馈合作中的问题,也应避免出现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忽视市场风险,背离商业金融的现象发生。

(二)人民币入篮与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

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始终无法在货币稳定的协调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其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没有可以替代美元的货币锚。贸易金融合作的深入必然涉及货币稳定的问题,币值稳定的国际货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贸易投资深化。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汇率政策具有更强的区域效应。目前,人民币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成长迅速,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已经逐步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金融领域。因此,人民币可以在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不仅拥有产业输出能力,还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做为“走出去”的后盾。随着产业和资本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加速前行的步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六成,经济总量近三成,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贸易、信贷、投资合作中,会有一部分以人民币运作。同时,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资本和贸易往来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国家有可能用人民币做为交易货币,甚至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助于在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中形成“人民币区”。[1]

在国际层面,中国应继续扩大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南亚地区,人民币应抓住成为区域主要货币的良好机遇,在维护货币稳定的金融合作安排中,引导人民币逐渐成为核心位置。主要措施包括:推进人民币在货币双边互换协议中作为支付货币,推进人民币与沿线国家货币直接交易业务,促进人民币在沿线国家能源领域的贸易结算,推动人民币纳入沿线国家储备货币等等。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导向上,应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但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中,仍属于初始尝试阶段,不可能短时间内取代当地传统使用的国际货币,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应根据沿线各国需求有序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在与“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往来中,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贸易和投资做铺垫,加强与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的往来,要真实满足对方的需求,互利共赢,才会使当地产生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而不能单纯从金融角度贸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市场需求。

在国内层面,中国应继续完善国内金融市场配套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增加人民币投资产品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逐渐改善人民币长期持有需求不足的局面。“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均需要国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目前,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从“促进贸易便利化”转变为更加开放性的“促进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放宽和支持对海外投资的汇兑和使用,对外国来华的直接投资活动的外汇管理给予了更多的简政放权,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加强对外贸易与资金合作进行改革试点。

中国在区域金融合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的能力。中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化程度应当考虑到开放国内经济金融条件的匹配性,实施结构改革政策,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稳步地开放资本项目。提高央行货币调控能力。对于某一给定的货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会给央行维持货币稳定提出挑战。离岸金融活动通过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进而影响货币利率收益曲线和汇率水平。离岸金融活动使得央行确定货币供给和控制银行信贷造成困难。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大,央行需要判断究竟有多少货币形成了离岸存款,又有多少离岸存款再次回到国内的信贷体系之中。

(三)“一带一路”与金融创新

金融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引擎,起着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投资效果的重要作用,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推入阶段以后,需要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展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合作。这些都需要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也是贸易、货币互通互联的基础,但目前不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财力,还是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为代表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以及以亚投行为代表的新成立的配套金融机构,都难以满足“一带一路”这一经济长廊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大融资规模。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2010-2020年亚洲各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投资8万亿美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另外投资30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基础设施它的特性就是投融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的回收期也比较长,回报率相应比较低,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就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相对较薄弱,这就需要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多元化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金融创新以及创新金融的引导服务。“一带一路”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严峻的挑战。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5月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累积投资达到了161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20%。今年1-5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到48.6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金融创新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有利于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而且将助力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布局,也将提升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业跟随客户的步伐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与全球接轨,获得海外客户和市场,重新布局价值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还将通过全球业务布局,分散不同市场的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但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大而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具体表现在许多金融机构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布局,但在人才储备,产品审计和定价风险控制,研究支持等核心能力建设上,与世界一流金融机构仍有明显差距,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投资便利化和风险管理功能比较薄弱。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构建与经济全球化和开放性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推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迅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区域一体化之中,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和优化投资效果的重要作用。

 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融资多集中于银行贷款和股权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多占比例较高,应扩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大力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增强亚洲直接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改变亚洲中长期投资的货币期限结构错配。与间接融资合作路径相似,亚洲债券市场可以从政府推动开始,先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在逐渐向企业债券市场扩展。从10多年前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和债券市场自身发展的特点看,在初期阶段,以主权债或准主权债为开端来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是明智的做法。借以政府力量,完善亚洲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所需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跨境操作,加强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管理担保权益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为民间资本的全面进入提供条件。

当前,中国政府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互联网+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正在改变各个行业的传统做法,使其以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义自己的生产及发展方式。传统金融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创新金融如何服务“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装备制造业、融资租赁业的多行业跨界融合,能够有效促进装备制造业的销售。在“一带一路”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下,融资租赁的模式优势将成为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和销售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与金融的复合所创造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是面向社会闲散资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能有效解决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短板。总之,应深入研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深刻影响。

此外,还应处理好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区域金融合作刚刚开始,需要更多的创新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金融风险,将区域合作带入更加深入的中高级阶段。例如,如何引入PPP机制、新兴产业基金的创立、实现银团贷款等。与此同时,也应关注涉外风险对国内经济金融的影响状况,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区域金融合作的创新机制和工具;作为商业金融的市场主体人,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当遵从市场规律,在实施创新的同时做到风险可控。



[1]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前首席经济学家纳赛尔•赛迪认为,“一带一路”将把中国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更紧密地融合起来。“未来将逐渐形成一个类似欧元区的‘人民币区’,在这个区域内,多边贸易均可使用人民币结算。中国的商品、服务和投资也将因此进入更多新市场、新领域,逐渐远离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


2017年5月24日 15:5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