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20】邓海婷:我与WTO“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初识WTO可以追溯到本科上国际经济法课程期间学到的“温州打火机案”,只是一个小小的打火机配件(安全锁),影响的却是温州打火机生产企业千千万万人的生计。这个案子,更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缩影。企业想要“走出去”,要熟悉国际经贸规则,更要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在一年后的硕士研究生推免志愿中,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WTO案件的复杂程度从DSB受理的案件数量和专家组报告的页数可见一斑。犹记得第一个完完整整研读的案件是美国诉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和措施案(WT/DS362),因为涉及中国,我同时也阅读了陈福利所著的《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措施案(DS362号)》一书,从文字中体会到国际法学人亲历WTO案件的心路历程。WT/DS362案涉及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措施,被视为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同时本案也为后TRIPS时代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变化定下了基调。案件裁决结果出来之后,我国依照专家组报告的要求修改了相关法律,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从保护知识产权到知识产权加强保护的趋势亦越来越明显。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我感叹于专家组报告逻辑之严密,用词之精准。在课堂展示的最后,我曾提出自己的疑惑:是否应提高《TRIPS协定》下规定的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标准?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又将何去何从?时至今日,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知识产权章节内容中,《TRIPS协定》仍是绕不开的基石。知识产权保护标准问题,折射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有所不同。采取何种标准能最大程度消弭冲突,促进经贸往来,构建和谐共生的知识产权发展模式,是值得长期追踪思考的问题。
有关WTO的英文著作,李雪平老师首先给我们推荐了Peter Van Bossche Werner Zdouc所著The Law and Polic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李老师的《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在线开讲,她带领我们研读WTO的案例与报告,学习WTO法的法理与规则,了解WTO的“前世与今生”,讨论与国家、与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如“安全例外条款”、“强制技术转让”等等。在课堂之外,李老师组织我们在线研读G20公报、比较研究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时常保持对WTO法律问题的敏感度。结合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我再次选择知识产权中有关强制技术转让问题的WT/DS542案进行研读。多读几份美国发布的“301调查”报告就不难发现,美国几乎年年指责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让”。在WTO内,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已不再简单停留在贸易问题之上,而是更多的涉及技术问题。美国以中国在专利许可和技术相关合同中规定“强制技术转让”条款,就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DS542案)。中美关于强制技术转让的分歧在于,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投资存在“强制技术转让”;中国则认为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对技术投资进行审查。就此问题,一方面,中国在2019年3月15日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吸收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原第43条的修改,明确规定“技术合作的条件由投资各方遵循公平原则平等协商确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删去了《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24、27、29条中关于技术进口合同不得含有限制性条款以及改进技术成果权属等规定。另一方面,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第二章“技术转让章节”中明确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应以自愿和基于市场为条件,禁止以技术转让作为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的前置要求;禁止开展政府主导的,以获取外国技术为目的、导致扭曲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确保所有的执法和行政程序是公正、公平、透明以及非歧视的。换言之,协议明确禁止了任何一方利用市场、行政许可等为技术转让的条件。中美关于强制技术转让的分歧,暂以中国修改相关法律表述、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诉美国加征关税案(DS543)的裁决结果落下帷幕。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冠疫情的发生几乎影响了在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一来由于上诉机构法官人数不足,WTO争端解决机制 的“明珠”——上诉机构已处于瘫痪状态,《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虽有所进展,但参与国家远少于WTO成员国,“明珠”的光芒难免黯淡。二来疫情之下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经济与贸易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亟需完善WTO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多边贸易体制。
在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学习是幸运的。除了所里学识渊博如同“行走的图书馆”的老师们,疫情期间,也有幸远程聆听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其他学校老师们关于WTO改革的演讲,曾经阅读过的那些WTO作品的作者就在耳机里“定向”为我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回顾这些年“我与WTO”,亦是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越学习WTO,越喜欢WTO,真真应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邓海婷,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019级硕士研究生